Array ( [id] => 389581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中美青年交流周,两国青年来“赶集” [editor] => (编辑)林昱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4-06-27 09:41:12 [createdby] => 10006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4-06-27 10:30:44 [publishedby] => 10006 [modified] => 2024-06-27 10:30:45 [modifiedby] => 10054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877 [virtual_pv] => 424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cdv_type] => 0 [content] =>

中美青年交流周,两国青年来“赶集”

品味非遗之妙 领略文化之美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

26日,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青年集市暨非遗展演活动在福州海青营地会展中心举办。推开会场大门,中美青年走进绚烂多彩的非遗世界,在领略非遗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体验青年文创的朝气与活力。他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体验,不时用简单的中文与摊主们交流,处处可见的亲密互动,成为此次中美青年交流周筑起中美友谊之桥的美妙剪影。

美国嘉宾体验蟳埔女妆造。记者 原浩 摄

领略非遗的丰富与多彩

在青年集市暨非遗展演活动现场,伴随着音乐的鼓点,一场咏春拳表演热闹开场。一步一拳,快劲准狠;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表演者利落的拳法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随后,闽剧艺术家们带来经典剧目《牡丹亭》,如泣如诉、情意绵绵,不少美国青年被充满“闽味”的人物服饰和“虾油味”的腔调深深吸引;十指翻飞间,木偶灵魂现,晋江掌中木偶“十八般武艺”样样拿手,赢得掌声与喝彩;粗犷热烈的厦门拍胸舞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男舞者们徒手赤膊拍打身体发出节奏,留有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的余韵。

“感受到了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很独特的表演”……现场,中美青年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这些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希望传承弘扬这些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让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活动相关负责人说。

展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集市上,除了非遗展演展示,还展出了传统手工艺和潮流时尚相结合的文创产品。中美青年朋友三五成群徜徉其间,品味福州,感受中国。

“令人震惊,这竟然是大米做成的?”不少青年围聚在非遗“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锐的摊位前,深深惊讶于高楼米线作品的精妙。

鲜艳欲滴的粉荷、玲珑剔透的大白菜、黄灿灿的梨子等都是大米制成的。“外国青年都是第一次见,一开始不在意,以为是塑料制品,后来知道是大米制成的,就觉得很稀奇。”陈国锐给大家介绍高楼米线名字的由来——该项技艺发源于长乐区古槐镇高楼村且以米为线,“编织”作品,故称高楼米线。

热情的美国青年听他介绍,又要与他合影留念,这让陈国锐有点忙不过来,但他十分欣喜于大家对这项技艺的认可与喜爱。“之前高楼米线技艺失传了近70年,在我重拾这项家乡绝活后,我在长乐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乃至高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我希望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来自云南的张翰敏是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身着白族扎染服饰的她,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带来的扎染作品几乎一售而空,还有许多美国青年加了她微信,希望去云南大理亲自感受扎染技艺。

“和其他技艺创作者的交流,让我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张翰敏说,她看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欢,也体会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就更有种使命感要去传承好、传播好非遗技艺。

探寻非遗的深邃与美丽

来到集市,来自美国的苏兰一下就被中国的建盏吸引,“这个烧制的温度是多少?”

“是1300℃。”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盏制作技艺)南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建平马上介绍道。听到这个回答,苏兰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苏兰告诉记者,自己对陶瓷很感兴趣,在华盛顿拥有一间陶瓷工作室,所以一看到建盏就十分激动。

“这是怎么烧制的”“为何会有这么多颜色”“有什么技巧吗”……苏兰连连抛出问题,周建平也积极介绍,还特意打开手机中储存的视频,向苏兰展示起来。随后,意犹未尽的苏兰主动提出要加周建平的微信,以便日后交流。

苏兰常往返于中美之间,对于中国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甚至能说几句简单的中文。不过对于更多首次来华的美国青年而言,这次集市为他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美国小伙儿泽威喜欢动手体验,先是亲手制作了泉州的城市印章,然后积极尝试了浦城剪纸,又马不停蹄赶往学习绘画的场地。“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思,让我学到了很多,我尤其喜欢带有龙等中国传统元素的东西。”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 责编:庄颖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10001\/202406\/82f5957db21d64d014d0c7d3df16fe88.jpeg","id":"2878209"}] [url] => /p/389581.html [all_pv] => 877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406/82f5957db21d64d014d0c7d3df16fe88.jpeg ) 1

中美青年交流周,两国青年来“赶集”

2024-06-27 10:30   福视悦动  

中美青年交流周,两国青年来“赶集”

品味非遗之妙 领略文化之美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

26日,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青年集市暨非遗展演活动在福州海青营地会展中心举办。推开会场大门,中美青年走进绚烂多彩的非遗世界,在领略非遗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体验青年文创的朝气与活力。他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体验,不时用简单的中文与摊主们交流,处处可见的亲密互动,成为此次中美青年交流周筑起中美友谊之桥的美妙剪影。

美国嘉宾体验蟳埔女妆造。记者 原浩 摄

领略非遗的丰富与多彩

在青年集市暨非遗展演活动现场,伴随着音乐的鼓点,一场咏春拳表演热闹开场。一步一拳,快劲准狠;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表演者利落的拳法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随后,闽剧艺术家们带来经典剧目《牡丹亭》,如泣如诉、情意绵绵,不少美国青年被充满“闽味”的人物服饰和“虾油味”的腔调深深吸引;十指翻飞间,木偶灵魂现,晋江掌中木偶“十八般武艺”样样拿手,赢得掌声与喝彩;粗犷热烈的厦门拍胸舞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男舞者们徒手赤膊拍打身体发出节奏,留有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的余韵。

“感受到了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很独特的表演”……现场,中美青年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这些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希望传承弘扬这些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让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活动相关负责人说。

展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集市上,除了非遗展演展示,还展出了传统手工艺和潮流时尚相结合的文创产品。中美青年朋友三五成群徜徉其间,品味福州,感受中国。

“令人震惊,这竟然是大米做成的?”不少青年围聚在非遗“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锐的摊位前,深深惊讶于高楼米线作品的精妙。

鲜艳欲滴的粉荷、玲珑剔透的大白菜、黄灿灿的梨子等都是大米制成的。“外国青年都是第一次见,一开始不在意,以为是塑料制品,后来知道是大米制成的,就觉得很稀奇。”陈国锐给大家介绍高楼米线名字的由来——该项技艺发源于长乐区古槐镇高楼村且以米为线,“编织”作品,故称高楼米线。

热情的美国青年听他介绍,又要与他合影留念,这让陈国锐有点忙不过来,但他十分欣喜于大家对这项技艺的认可与喜爱。“之前高楼米线技艺失传了近70年,在我重拾这项家乡绝活后,我在长乐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乃至高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我希望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来自云南的张翰敏是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身着白族扎染服饰的她,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带来的扎染作品几乎一售而空,还有许多美国青年加了她微信,希望去云南大理亲自感受扎染技艺。

“和其他技艺创作者的交流,让我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张翰敏说,她看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欢,也体会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就更有种使命感要去传承好、传播好非遗技艺。

探寻非遗的深邃与美丽

来到集市,来自美国的苏兰一下就被中国的建盏吸引,“这个烧制的温度是多少?”

“是1300℃。”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盏制作技艺)南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建平马上介绍道。听到这个回答,苏兰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苏兰告诉记者,自己对陶瓷很感兴趣,在华盛顿拥有一间陶瓷工作室,所以一看到建盏就十分激动。

“这是怎么烧制的”“为何会有这么多颜色”“有什么技巧吗”……苏兰连连抛出问题,周建平也积极介绍,还特意打开手机中储存的视频,向苏兰展示起来。随后,意犹未尽的苏兰主动提出要加周建平的微信,以便日后交流。

苏兰常往返于中美之间,对于中国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甚至能说几句简单的中文。不过对于更多首次来华的美国青年而言,这次集市为他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美国小伙儿泽威喜欢动手体验,先是亲手制作了泉州的城市印章,然后积极尝试了浦城剪纸,又马不停蹄赶往学习绘画的场地。“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思,让我学到了很多,我尤其喜欢带有龙等中国传统元素的东西。”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