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380481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福州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全国最美 美在哪里? [editor] => (编辑)黄国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4-03-03 10:46:41 [createdby] => 10270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4-03-03 11:30:23 [publishedby] => 10270 [modified] => 2024-03-03 11:41:36 [modifiedby] => 10054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621 [virtual_pv] => 372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018e02208120c00100003155d1b4783c [cdv_type] => 1 [content] =>

福州5个公共文化空间荣获7项“全国最美”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1日公布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福建赛区)获奖情况,福建省荣获5个大类共计29个奖项,获奖空间数量居参赛省(市)前列,其中福州市5个点获7个奖项。

福州市入选的5个公共文化空间各具特色。位于鼓楼区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获得“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和“优秀运营奖”,位于仓山区的大观美术馆、台江区的福州市美术馆(黄培松故居)获“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鼓楼区安泰街道综合文化站获“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台江区鹿森书店阅读基地共建空间获“网络人气奖”。

大赛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共同指导,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办,共有来自20个省级行政区的148个市及10个自治州的2684个空间参赛。其中,福建参赛的公共文化空间有172个,参与数在15个赛区中位列第五。

市民游客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内参观游览。记者 林双伟 摄

福州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全国最美 美在哪里?

如何用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保护好老建筑?如何在保护中做好活化利用,使其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华?位于三坊七巷南后街叶氏民居内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此次在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获得3个奖项,给出了生动而鲜活的答案。

福州其他几个获奖单位,也都位于历史老建筑中。如烟台山乐群楼的大观美术馆、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黄培松故居的市美术馆、乌山南麓天皇岭弄高爷庙的安泰街道综合文化站,它们的共同入选,展现了福州在老建筑活化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

这些老建筑在新时代绽放新颜,彰显了历史文化魅力。它们何以入选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究竟美在何处?

2日,记者深入探访它们入选背后的美之所在。

市民参观安泰综合文化站。记者 池远 摄

古民居成博览苑 美在共融新生

春节刚过,福州文旅热度未减,三坊七巷依然人头攒动,游客熙来攘往,位于南后街的非遗博览苑,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来此,了解八闽非遗文化。

“叶氏民居始建于明代,后历经多次修葺,融合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风格于一体,2009年这里活化利用为省非遗博览苑,重新焕发了生机。”解说员王紫薇介绍,“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除了非遗展览,我们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天南地北的游客都有,八天期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来非遗博览苑参观的游客,首先会被它独特的建筑之美所吸引。叶氏民居外墙为青砖墙体,民国时改建,在南后街的一众建筑中,显得风格独特。走进其中,又别有洞天,大厅空间宽敞,五间正房沿天井北面一字排开。西院为园林,园中有一口半月形水池,平添自然之韵,也能得见昔日主人的雅趣。叶氏民居原为清末翰林、曾担任全闽大学堂监督叶在琦的故居。福州叶氏有“世翰林”之称,共产生了八位翰林,叶在琦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选授翰林院检讨,是叶家的第六代、也是最后一位翰林。

“我们博览苑借助叶氏民居得天独厚的建筑院落,开设采光通透的展品陈列厅、空间古朴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实现了空间结构的合理利用。”非遗博览苑副主任马灵介绍。

在古建筑里展示非遗之美,风格古朴的建筑和传承悠久的非遗,二者相得益彰,历史与文化在此交融,这也成为非遗博览苑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目前常设的几个非遗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总书记的福建非遗情缘图片展”,参观者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感受总书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情缘;“福建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项目展”,则以图文、影像等方式,生动展现南音、妈祖信俗、送王船等福建省9个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春节期间推出的“龙腾福地——甲辰新春主题非遗作品展”仍在展出,寿山石雕、德化白瓷、畲族银饰、剪纸、刺绣、年画等各种非遗,展现匠心独运与精湛工艺,呈现多姿多彩的龙腾形象,为观者献上一场非遗盛宴。

“这次来参观,真是被福建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震撼到了。你看这个‘龙凤呈祥’寿山石雕,多么栩栩如生。”来自浙江青田错峰出游的游客王先生,对着面前的展品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

非遗传承发展,离不开创新活力。“你看,这张农民画是不是很有特色?这是用我们福州传统漆画漆艺创作的农民画。”马灵副主任指着展出的一张农民画向记者介绍,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由农民自己创作,风格奇特、手法朴素,多绘制、张贴于门窗、炕头、灶头等处。2016年,福建省艺术馆启动农民漆画创新实践,将福州非遗漆画技艺与农民画相结合,开办了多轮农民漆画技艺实验班,创新出农民漆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态。福建省农民漆画培训班学员吴玉环、潘志坚、许建宁、刘文英也凭借农民漆画创作,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

非遗代代相传,也离不开新生力量。马灵介绍,由于游客众多,非遗博览苑成立了一支小讲解员队员,共有30多人,都是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小学生。他们志愿报名,接受培训之后上岗,在周末及节假日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服务。采访当天,来自钱塘文博小学的苏淏宸小朋友正给一些来自江浙的游客讲解。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家人的影响下,自小就喜欢上茶艺这一非遗项目,后来就报名来非遗博览苑担任志愿小讲解员。

“我在这里能够学习了解到更多的非遗文化,也想把福建非遗文化讲解给省外客人,让更多人了解福建非遗。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名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人。”苏淏宸说。

“自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我们非遗博览苑热度不减,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马灵说,“依托叶氏民居,展览一场接一场,全年不间断,‘老宅子晒老手艺’,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活力。这次获得‘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动力!”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的大观美术馆。记者 林双伟 摄

乐群楼成美术馆 美在传承体验

“樱桃小嘴眼睛斜视,这个唐代陶彩绘仕女俑是不是有一种傲气的既视感?”“鸡头壶创烧始于六朝,早期装饰较为繁琐,到了唐代,因更加注重实用变得简单,体现了从繁到简的过程。”2日适逢周末晴好天气,位于仓山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大观美术馆客流量不减,变身讲解员的副馆长叶剑飞被参观人员团团围住,生动的讲解带领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馆内艺术品的“前世今生”。

大观美术馆是榕籍爱国侨领曹燕灵、陈文源伉俪创办的公益美术馆,也是“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心·榕侨文化佳园”和“同心·海归文创联盟”,此次荣获“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

美术馆所在地乐群楼是烟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咸丰四年由各国领事馆集资建成,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是福州最早用于各国领事以及商人聚会的俱乐部,被称作“万国俱乐部”。

“美术馆是曹燕灵、陈文源伉俪筹备3年的心血之作,主要展出夫妻俩多年来不遗余力在海内外收集的中国古代艺术品,‘让文物回家’的同时,弘扬并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观美术馆馆长林辉告诉记者,美术馆共设置了5个展厅,包括临时展厅、正统青花龙纹缸展、历代陶瓷精品展、龙年特展以及“壶里乾坤”历代陶瓷壶具展,系统展现中国古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现当代艺术的新生活力。

记者在展厅里看到,古陶瓷、龙题材的文物、陶制和瓷制壶具等艺术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每件艺术品前都标明了名称和年代,并附上了语音讲解二维码,参观人员只需扫描二维码,便能通过语音或者图文详细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除了展示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美术馆还设置了文物修复展厅、宋代生活美学馆等空间,通过举办各类美术艺术展览、中华传统艺术讲座、大观传统文化学堂等文化公益活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福州城市文化品位。

“你看这个作品,它用简单的几个甲骨文讲述了一个人一天的生活,这是去年‘追梦中华福建行·华侨(华裔)子弟寻根之旅’夏令营学员们,在我们博物馆历史课上创作的一个作品。”在“大观传统文化学堂”空间,叶剑飞拿起一件甲骨文作品向记者介绍。

去年夏令营活动当天,来自印尼、泰国、葡萄牙、缅甸等国家的30位华侨(华裔)子弟在美术馆非遗讲师的带领下,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亲身体验制作、刻写甲骨文,探寻这一古代文字系统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收获满满。

“除了博物馆历史课,我们还研发了‘考古学’‘文物修复’‘非遗’等特色课程内容,举办了‘小小考古家——探寻福州根之所在妙手回春修书人’‘重返秦俑本色’等活动,更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叶剑飞说,开馆以来,美术馆总参观人数已突破20万人次,日预约进馆人数最高3000多人,博物馆历史课、宋代生活美学等深受欢迎。

林辉介绍,接下来,大观美术馆将不断完善特色课程,通过举办更多展览,打造烟台山文化艺术发展新地标,福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新名片。

位于台江区中平路的福州市美术馆(黄培松故居)。记者 林双伟 摄

老建筑成新空间 美在书香人文

福州市美术馆位于台江区中平路172号的黄培松故居。故居建于清末,坐北朝南三进落,是福州市现存唯一的武状元府。

进入馆内,一步一景,斗拱、悬钟、雀替等木构件工艺考究,天井、通道、绿化小景点缀其中,虽历经岁月风霜,仍难掩其美。市美术馆在这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博艺术公共文化新空间。

春节期间开展的“甲辰启瑞——年味邮票艺术展”,至今仍热度不减,许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我经常来市美术馆看展,展览很有质量,这次邮票展我欣赏到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相当惊喜。”

市美术馆展陈部黄帅介绍,除了举办展览,市美术馆还举办美育公教活动,覆盖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工艺等多个门类,形成了闽都艺谭、美育课堂、福美之夜、书香古厝等福文化特色公教品牌。黄帅告诉记者,利用厅堂敞亮、厢房众多的优势,美术馆还开设了艺术展厅及影音室、图书室、创作室等,成为集展览陈列、艺术交流、教育推广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场所。

安泰街道综合文化站位于乌山南麓天皇岭弄25号,省级文保单位高爷庙所在处。2日,记者来到文化站,树叶吹奏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邱少春老师正在为爱好者传授“吹叶”技艺。清幽的“吹叶”声,从这座老建筑中传出,显得别有韵味。

高爷庙新修复的戏台,经常举办各种传统文艺表演。文化站站长陈春萍介绍:“每周五下午,我们在这里开设公益评话书场,弘扬福州传统评话,还有志愿者组成的闽剧票友剧社,长期开展公益表演活动,让文化传承真正落实在日常市民生活中。”

周一舞蹈排练,周二管弦乐队排练,周三闽剧票友活动……记者看到文化站里周活动安排表排得满满当当。据陈春萍介绍,文化站常态化开展各类艺术普及培训,免费为基层艺术团、戏曲票友团等提供活动场所,还不定期举办各类书画、摄影、老照片展览,活化利用后的高爷庙成为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场馆。

孙绍振教授在鹿森书店开讲《水浒传》。(受访者供图)

此次大赛中,鹿森书店阅读基地共建空间获网络人气奖。紧邻“杭舍”的鹿森书店,是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里唯一的书店,扎根闽都文化土壤,构建了一处复合型文化体验阅读空间,成为网红书店。

书店面积不大,分上下两层,进入书店内,典雅的艺术雕塑和精致小物摆件以及古董家具,营造出满满的文艺氛围。

下午时分,店内读者多了起来,年轻读者取下一本杂志,点一杯咖啡静坐阅读,老年人则拿起闽都文化陈列架上的书籍看得津津有味。台江区图书馆还在书店内设立了“台江区图书借阅读基地”,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借阅服务。

据鹿森书店负责人何鹏介绍,鹿森书店已举办数百场大型文化及本土人文沙龙,吸引了众多书友参与,每年有近10万人次的读者和游客慕名进店,不仅丰富了福州市民的文化生活,如今也成为上下杭的一处文化地标书店。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黄国伟 责编:林真贞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10001\/202403\/74949652e28135bbf30164f9f89b3010.jpeg","id":"2811747"}] [url] => /p/380481.html [all_pv] => 621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2] => Array ( [0] => 文化 [1] => 美术馆 [2] => 非遗 [3] => 博览 [4] => 空间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403/74949652e28135bbf30164f9f89b3010.jpeg ) 1

福州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全国最美 美在哪里?

2024-03-03 11:30   福视悦动  

福州5个公共文化空间荣获7项“全国最美”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1日公布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福建赛区)获奖情况,福建省荣获5个大类共计29个奖项,获奖空间数量居参赛省(市)前列,其中福州市5个点获7个奖项。

福州市入选的5个公共文化空间各具特色。位于鼓楼区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获得“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和“优秀运营奖”,位于仓山区的大观美术馆、台江区的福州市美术馆(黄培松故居)获“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鼓楼区安泰街道综合文化站获“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台江区鹿森书店阅读基地共建空间获“网络人气奖”。

大赛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共同指导,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办,共有来自20个省级行政区的148个市及10个自治州的2684个空间参赛。其中,福建参赛的公共文化空间有172个,参与数在15个赛区中位列第五。

市民游客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内参观游览。记者 林双伟 摄

福州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全国最美 美在哪里?

如何用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保护好老建筑?如何在保护中做好活化利用,使其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华?位于三坊七巷南后街叶氏民居内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此次在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获得3个奖项,给出了生动而鲜活的答案。

福州其他几个获奖单位,也都位于历史老建筑中。如烟台山乐群楼的大观美术馆、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黄培松故居的市美术馆、乌山南麓天皇岭弄高爷庙的安泰街道综合文化站,它们的共同入选,展现了福州在老建筑活化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

这些老建筑在新时代绽放新颜,彰显了历史文化魅力。它们何以入选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究竟美在何处?

2日,记者深入探访它们入选背后的美之所在。

市民参观安泰综合文化站。记者 池远 摄

古民居成博览苑 美在共融新生

春节刚过,福州文旅热度未减,三坊七巷依然人头攒动,游客熙来攘往,位于南后街的非遗博览苑,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来此,了解八闽非遗文化。

“叶氏民居始建于明代,后历经多次修葺,融合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风格于一体,2009年这里活化利用为省非遗博览苑,重新焕发了生机。”解说员王紫薇介绍,“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除了非遗展览,我们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天南地北的游客都有,八天期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来非遗博览苑参观的游客,首先会被它独特的建筑之美所吸引。叶氏民居外墙为青砖墙体,民国时改建,在南后街的一众建筑中,显得风格独特。走进其中,又别有洞天,大厅空间宽敞,五间正房沿天井北面一字排开。西院为园林,园中有一口半月形水池,平添自然之韵,也能得见昔日主人的雅趣。叶氏民居原为清末翰林、曾担任全闽大学堂监督叶在琦的故居。福州叶氏有“世翰林”之称,共产生了八位翰林,叶在琦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选授翰林院检讨,是叶家的第六代、也是最后一位翰林。

“我们博览苑借助叶氏民居得天独厚的建筑院落,开设采光通透的展品陈列厅、空间古朴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实现了空间结构的合理利用。”非遗博览苑副主任马灵介绍。

在古建筑里展示非遗之美,风格古朴的建筑和传承悠久的非遗,二者相得益彰,历史与文化在此交融,这也成为非遗博览苑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目前常设的几个非遗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总书记的福建非遗情缘图片展”,参观者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感受总书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情缘;“福建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项目展”,则以图文、影像等方式,生动展现南音、妈祖信俗、送王船等福建省9个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春节期间推出的“龙腾福地——甲辰新春主题非遗作品展”仍在展出,寿山石雕、德化白瓷、畲族银饰、剪纸、刺绣、年画等各种非遗,展现匠心独运与精湛工艺,呈现多姿多彩的龙腾形象,为观者献上一场非遗盛宴。

“这次来参观,真是被福建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震撼到了。你看这个‘龙凤呈祥’寿山石雕,多么栩栩如生。”来自浙江青田错峰出游的游客王先生,对着面前的展品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

非遗传承发展,离不开创新活力。“你看,这张农民画是不是很有特色?这是用我们福州传统漆画漆艺创作的农民画。”马灵副主任指着展出的一张农民画向记者介绍,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由农民自己创作,风格奇特、手法朴素,多绘制、张贴于门窗、炕头、灶头等处。2016年,福建省艺术馆启动农民漆画创新实践,将福州非遗漆画技艺与农民画相结合,开办了多轮农民漆画技艺实验班,创新出农民漆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态。福建省农民漆画培训班学员吴玉环、潘志坚、许建宁、刘文英也凭借农民漆画创作,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

非遗代代相传,也离不开新生力量。马灵介绍,由于游客众多,非遗博览苑成立了一支小讲解员队员,共有30多人,都是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小学生。他们志愿报名,接受培训之后上岗,在周末及节假日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服务。采访当天,来自钱塘文博小学的苏淏宸小朋友正给一些来自江浙的游客讲解。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家人的影响下,自小就喜欢上茶艺这一非遗项目,后来就报名来非遗博览苑担任志愿小讲解员。

“我在这里能够学习了解到更多的非遗文化,也想把福建非遗文化讲解给省外客人,让更多人了解福建非遗。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名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人。”苏淏宸说。

“自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我们非遗博览苑热度不减,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马灵说,“依托叶氏民居,展览一场接一场,全年不间断,‘老宅子晒老手艺’,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活力。这次获得‘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动力!”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的大观美术馆。记者 林双伟 摄

乐群楼成美术馆 美在传承体验

“樱桃小嘴眼睛斜视,这个唐代陶彩绘仕女俑是不是有一种傲气的既视感?”“鸡头壶创烧始于六朝,早期装饰较为繁琐,到了唐代,因更加注重实用变得简单,体现了从繁到简的过程。”2日适逢周末晴好天气,位于仓山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大观美术馆客流量不减,变身讲解员的副馆长叶剑飞被参观人员团团围住,生动的讲解带领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馆内艺术品的“前世今生”。

大观美术馆是榕籍爱国侨领曹燕灵、陈文源伉俪创办的公益美术馆,也是“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心·榕侨文化佳园”和“同心·海归文创联盟”,此次荣获“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

美术馆所在地乐群楼是烟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咸丰四年由各国领事馆集资建成,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是福州最早用于各国领事以及商人聚会的俱乐部,被称作“万国俱乐部”。

“美术馆是曹燕灵、陈文源伉俪筹备3年的心血之作,主要展出夫妻俩多年来不遗余力在海内外收集的中国古代艺术品,‘让文物回家’的同时,弘扬并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观美术馆馆长林辉告诉记者,美术馆共设置了5个展厅,包括临时展厅、正统青花龙纹缸展、历代陶瓷精品展、龙年特展以及“壶里乾坤”历代陶瓷壶具展,系统展现中国古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现当代艺术的新生活力。

记者在展厅里看到,古陶瓷、龙题材的文物、陶制和瓷制壶具等艺术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每件艺术品前都标明了名称和年代,并附上了语音讲解二维码,参观人员只需扫描二维码,便能通过语音或者图文详细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除了展示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美术馆还设置了文物修复展厅、宋代生活美学馆等空间,通过举办各类美术艺术展览、中华传统艺术讲座、大观传统文化学堂等文化公益活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福州城市文化品位。

“你看这个作品,它用简单的几个甲骨文讲述了一个人一天的生活,这是去年‘追梦中华福建行·华侨(华裔)子弟寻根之旅’夏令营学员们,在我们博物馆历史课上创作的一个作品。”在“大观传统文化学堂”空间,叶剑飞拿起一件甲骨文作品向记者介绍。

去年夏令营活动当天,来自印尼、泰国、葡萄牙、缅甸等国家的30位华侨(华裔)子弟在美术馆非遗讲师的带领下,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亲身体验制作、刻写甲骨文,探寻这一古代文字系统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收获满满。

“除了博物馆历史课,我们还研发了‘考古学’‘文物修复’‘非遗’等特色课程内容,举办了‘小小考古家——探寻福州根之所在妙手回春修书人’‘重返秦俑本色’等活动,更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叶剑飞说,开馆以来,美术馆总参观人数已突破20万人次,日预约进馆人数最高3000多人,博物馆历史课、宋代生活美学等深受欢迎。

林辉介绍,接下来,大观美术馆将不断完善特色课程,通过举办更多展览,打造烟台山文化艺术发展新地标,福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新名片。

位于台江区中平路的福州市美术馆(黄培松故居)。记者 林双伟 摄

老建筑成新空间 美在书香人文

福州市美术馆位于台江区中平路172号的黄培松故居。故居建于清末,坐北朝南三进落,是福州市现存唯一的武状元府。

进入馆内,一步一景,斗拱、悬钟、雀替等木构件工艺考究,天井、通道、绿化小景点缀其中,虽历经岁月风霜,仍难掩其美。市美术馆在这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博艺术公共文化新空间。

春节期间开展的“甲辰启瑞——年味邮票艺术展”,至今仍热度不减,许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我经常来市美术馆看展,展览很有质量,这次邮票展我欣赏到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相当惊喜。”

市美术馆展陈部黄帅介绍,除了举办展览,市美术馆还举办美育公教活动,覆盖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工艺等多个门类,形成了闽都艺谭、美育课堂、福美之夜、书香古厝等福文化特色公教品牌。黄帅告诉记者,利用厅堂敞亮、厢房众多的优势,美术馆还开设了艺术展厅及影音室、图书室、创作室等,成为集展览陈列、艺术交流、教育推广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场所。

安泰街道综合文化站位于乌山南麓天皇岭弄25号,省级文保单位高爷庙所在处。2日,记者来到文化站,树叶吹奏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邱少春老师正在为爱好者传授“吹叶”技艺。清幽的“吹叶”声,从这座老建筑中传出,显得别有韵味。

高爷庙新修复的戏台,经常举办各种传统文艺表演。文化站站长陈春萍介绍:“每周五下午,我们在这里开设公益评话书场,弘扬福州传统评话,还有志愿者组成的闽剧票友剧社,长期开展公益表演活动,让文化传承真正落实在日常市民生活中。”

周一舞蹈排练,周二管弦乐队排练,周三闽剧票友活动……记者看到文化站里周活动安排表排得满满当当。据陈春萍介绍,文化站常态化开展各类艺术普及培训,免费为基层艺术团、戏曲票友团等提供活动场所,还不定期举办各类书画、摄影、老照片展览,活化利用后的高爷庙成为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场馆。

孙绍振教授在鹿森书店开讲《水浒传》。(受访者供图)

此次大赛中,鹿森书店阅读基地共建空间获网络人气奖。紧邻“杭舍”的鹿森书店,是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里唯一的书店,扎根闽都文化土壤,构建了一处复合型文化体验阅读空间,成为网红书店。

书店面积不大,分上下两层,进入书店内,典雅的艺术雕塑和精致小物摆件以及古董家具,营造出满满的文艺氛围。

下午时分,店内读者多了起来,年轻读者取下一本杂志,点一杯咖啡静坐阅读,老年人则拿起闽都文化陈列架上的书籍看得津津有味。台江区图书馆还在书店内设立了“台江区图书借阅读基地”,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借阅服务。

据鹿森书店负责人何鹏介绍,鹿森书店已举办数百场大型文化及本土人文沙龙,吸引了众多书友参与,每年有近10万人次的读者和游客慕名进店,不仅丰富了福州市民的文化生活,如今也成为上下杭的一处文化地标书店。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黄国伟 责编:林真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