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240777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香鲜里的乡愁 福州鱼丸的团圆滋味 [editor] => (编辑)黄国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2-02-06 17:33:58 [createdby] => 10270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2-02-06 17:34:00 [publishedby] => 10270 [modified] => 2022-02-06 18:18:04 [modifiedby] => 10034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1678 [virtual_pv] => 476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017ece5f6065c00100006d0eac4f930a [cdv_type] => 1 [content] =>

将鱼肉剔骨后剁成鱼糜,加入番薯粉搅拌成鱼浆,抓取适量鱼浆作外皮,包入猪肉馅儿,虎口挤出,下锅煮熟,鲜香弹滑的鱼丸就成型了。一直以来,传统手工制作的福州鱼丸为无数福建沿海地区民众留住了乡愁。

福州鱼丸博物馆里的鱼丸摊情景重现。(新华社记者邓倩倩 摄)

闽地有俗语称“无鱼丸不成席”,鱼丸是福建等地区年节必备的传统美食之一。连江县文史专家张振英说,早在明清之际,当地靠海吃海的百姓在生活中反复试做、钻研技法,成功地通过制丸的方法将鱼肉保存下来。很快,鱼丸在福建连江、晋江等沿海地区兴起,成为百姓家中常见的美食小吃,鱼丸店、摊逐渐遍布福州城。

“小时候一听到用汤匙敲碗叫卖的声音,就知道是卖鱼丸的来了。我们就会追上去买一碗过过嘴瘾。”谈到鱼丸,“80后”张彬的回忆中充满儿时的欢乐。她说,每逢年节,家里也常自制鱼丸,一包、一挤、一舀,长辈的“忙”都是为了解孩子们的“馋”。

近些年来,随着产业化升级,制作福州鱼丸逐渐从传统的小作坊手工式向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目前,福州鱼丸驰名海内外,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乡愁滋味。

年轻游客在福州鱼丸博物馆里观看纪录片。(新华社记者邓倩倩 摄)

如今,福州鱼丸走进博物馆,向更多人展示它所蕴含的团圆滋味。新近开展的福州鱼丸博物馆,坐落于福州连江魁龙坊的一座明代古厝中,成为春节期间当地的一道风景。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传统鱼丸铺、小贩叫卖等场景被重现出来,宛如穿越时空般,向大众展示鱼丸的悠久历史。

寻根、寻味、寻福、寻缘、寻渔,是福州鱼丸博物馆的五个主题。通过文物展陈、互动打卡、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结合沙画、投影、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博物馆向游客展示鱼丸历史文化、制作技艺和产业发展等内容。

在鱼丸体验馆里,福州市非遗项目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人林禹手法娴熟地打制鱼丸,并将刚出锅的鱼丸送给游客品尝。“手工鱼丸更加Q弹,像乒乓球似的,鱼香味结合中间爆浆的滋味,回味无穷。”林禹说,“我认为福州鱼丸的古早味,就像妈妈的味道,它背后的手工技艺需要传承下去。”

对于新生代年轻人而言,这份传统风味往往就是千里之外的家乡。“00后”博物馆志愿讲解员陈桦说,自己在外地上学,每次吃到速冻包装的福州鱼丸就会想起家乡亲切的味道。

福州市非遗项目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人林禹将刚出锅的手工鱼丸送给游客品尝。(新华社记者邓倩倩 摄)

在福州鱼丸博物馆开馆之际,与其关联的上海展示馆、费城展示馆、纽约展示馆也同时开门迎客。上海展示馆选址在南京路新世界商厦;费城展示馆选址于美国华人华侨博物馆,为永久展示馆;纽约展示馆设在唐人街。

“在侨胞们的协助下,我们将福州鱼丸文化传播到海外,这一粒小小的鱼丸,得到不少外国友人的肯定。”连江县侨联主席詹立坤说,鱼丸象征着团圆,也希望把家乡的祝福送给海外华人华侨。


来源:新华社
编辑:黄国伟 责编:庄颖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10001\/202202\/88914c473170695f8dd40e122f77cdad.jpeg","id":"2206911"},{"url":"\/a\/10001\/202202\/fc762c25b67af1fd781caa3a268e29ae.jpeg","id":"2206917"},{"url":"\/a\/10001\/202202\/77ea80f3e279a9921ce4ec73ae8b69b7.jpeg","id":"2206920"}] [url] => /p/240777.html [all_pv] => 1678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2] => Array ( [0] => 鱼丸 [1] => 福州 [2] => 展示馆 [3] => 博物馆 [4] => 连江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202/88914c473170695f8dd40e122f77cdad.jpeg ) 1

香鲜里的乡愁 福州鱼丸的团圆滋味

2022-02-06 17:34   福视悦动  

将鱼肉剔骨后剁成鱼糜,加入番薯粉搅拌成鱼浆,抓取适量鱼浆作外皮,包入猪肉馅儿,虎口挤出,下锅煮熟,鲜香弹滑的鱼丸就成型了。一直以来,传统手工制作的福州鱼丸为无数福建沿海地区民众留住了乡愁。

福州鱼丸博物馆里的鱼丸摊情景重现。(新华社记者邓倩倩 摄)

闽地有俗语称“无鱼丸不成席”,鱼丸是福建等地区年节必备的传统美食之一。连江县文史专家张振英说,早在明清之际,当地靠海吃海的百姓在生活中反复试做、钻研技法,成功地通过制丸的方法将鱼肉保存下来。很快,鱼丸在福建连江、晋江等沿海地区兴起,成为百姓家中常见的美食小吃,鱼丸店、摊逐渐遍布福州城。

“小时候一听到用汤匙敲碗叫卖的声音,就知道是卖鱼丸的来了。我们就会追上去买一碗过过嘴瘾。”谈到鱼丸,“80后”张彬的回忆中充满儿时的欢乐。她说,每逢年节,家里也常自制鱼丸,一包、一挤、一舀,长辈的“忙”都是为了解孩子们的“馋”。

近些年来,随着产业化升级,制作福州鱼丸逐渐从传统的小作坊手工式向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目前,福州鱼丸驰名海内外,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乡愁滋味。

年轻游客在福州鱼丸博物馆里观看纪录片。(新华社记者邓倩倩 摄)

如今,福州鱼丸走进博物馆,向更多人展示它所蕴含的团圆滋味。新近开展的福州鱼丸博物馆,坐落于福州连江魁龙坊的一座明代古厝中,成为春节期间当地的一道风景。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传统鱼丸铺、小贩叫卖等场景被重现出来,宛如穿越时空般,向大众展示鱼丸的悠久历史。

寻根、寻味、寻福、寻缘、寻渔,是福州鱼丸博物馆的五个主题。通过文物展陈、互动打卡、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结合沙画、投影、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博物馆向游客展示鱼丸历史文化、制作技艺和产业发展等内容。

在鱼丸体验馆里,福州市非遗项目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人林禹手法娴熟地打制鱼丸,并将刚出锅的鱼丸送给游客品尝。“手工鱼丸更加Q弹,像乒乓球似的,鱼香味结合中间爆浆的滋味,回味无穷。”林禹说,“我认为福州鱼丸的古早味,就像妈妈的味道,它背后的手工技艺需要传承下去。”

对于新生代年轻人而言,这份传统风味往往就是千里之外的家乡。“00后”博物馆志愿讲解员陈桦说,自己在外地上学,每次吃到速冻包装的福州鱼丸就会想起家乡亲切的味道。

福州市非遗项目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人林禹将刚出锅的手工鱼丸送给游客品尝。(新华社记者邓倩倩 摄)

在福州鱼丸博物馆开馆之际,与其关联的上海展示馆、费城展示馆、纽约展示馆也同时开门迎客。上海展示馆选址在南京路新世界商厦;费城展示馆选址于美国华人华侨博物馆,为永久展示馆;纽约展示馆设在唐人街。

“在侨胞们的协助下,我们将福州鱼丸文化传播到海外,这一粒小小的鱼丸,得到不少外国友人的肯定。”连江县侨联主席詹立坤说,鱼丸象征着团圆,也希望把家乡的祝福送给海外华人华侨。


来源:新华社
编辑:黄国伟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