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399483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向“绿”而生!福州制造玩转“低碳style” [editor] => (编辑)黄国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3-27 14:55:28 [createdby] => 10270 [createdip] => 10.10.50.13 [published] => 2025-03-27 17:18:11 [publishedby] => 10270 [modified] => 2025-03-27 17:18:15 [modifiedby] => 10054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599 [virtual_pv] => 481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0195d642bebac00100007309aca24c38 [cdv_type] => 1 [content] =>

福州不断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技术向新 产业向绿 生态向美

仲春时节,走进位于长乐区的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只见机器飞速运转,用来生产尼龙纱线的原料不再是石油提取物,而是废旧纺织品。该公司研发总监黎明说,“爱赛纶”产品是该公司自主创新的环保再生绿色产品。与原生纤维相比,每生产1吨“爱赛纶”,大约可减排二氧化碳3吨,而在性能上,两者相差无几。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福州,广大企业从生产、技术、管理等各个维度全方位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提升福州“绿色实力”。

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内,工程师正在组装风电设备。记者 池远 摄

技术创新引领低碳循环:

从“垃圾”涅槃到国际突围

当前,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浪潮下,福州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推动绿色产品迈向高端化、国际化。

近日,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兰蒂奇集团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双方就消费后再生领域的长期战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依托兰蒂奇集团全球领先的高性能聚合物技术,永荣锦江将实现爱赛纶消费后再生纤维从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闭环,推动企业绿色化战略落地,携手抢占全球循环经济的产业制高点。

据了解,自2023年合作意愿萌芽到慕尼黑ISPO展上的方向锚定,从消费前再生切片的试样量产到消费后再生纤维的定向开发,从实验室参数调试到意大利总部的技术确认,经过两年的共同努力,永荣锦江和兰蒂奇集团迎来了这场跨越东西方的绿色之约。

“本次合作的‘绿色心脏’——‘爱赛纶®再生尼龙纤维’,以废旧纺织品为原料,通过兰蒂奇集团的超临界分离技术,实现了从‘垃圾’到‘高端成衣’的涅槃重生,获得了GRS、EPD、LCA三重国际认证,代表着永荣与兰蒂奇对地球的庄严承诺。”永荣股份总经理汪建根表示,通过与聚酰胺领域领军企业兰蒂奇的深度绑定,永荣锦江将加速技术迭代,构建从再生切片到高端纤维的闭环竞争力,依托兰蒂奇在欧洲工业市场的百年积淀,打开绿色产品全球化应用的“新视窗”。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福州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全球绿色价值链的重构。

绿色工厂锻造竞争新优势:

从规模制胜到生态共赢

什么是绿色工厂?工业和信息化部定义为: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

来到位于福清江阴港城经济区的中景石化科技园,园区中看不到多少工人,只有无数巨大的管道、高塔、储罐组成的“钢铁巨人”屹立海边。中景石化董事局主席翁声锦感慨地说:“绿色石化之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就是竞争力。”

首先是规模效应。投产的年产100万吨PDH装置、120万吨环管法聚丙烯装置均为全球最大,即将投产的第三套PDH装置和第四套150万吨高性能聚丙烯装置也是全球最大,企业丙烯和聚丙烯的年产量将分别达到280万吨和380万吨,奠定丙烯、聚丙烯两个“全球单厂最大生产基地”地位,单位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

其次是技术密集。发力关键设备国产化,大大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仅去年5月投产的全球最大单套PDH装置,就创造了10个全球、全国首台(套)设备。

独一无二的高效集聚发展模式,更是打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拥有全球唯一的“液体化工码头→低温储罐区→丙烷→丙烯→聚丙烯→聚丙烯薄膜”完整碳三全产业链,从美国、中东进口的丙烷经管道输送至工厂,脱氢制丙烯,再聚合成聚丙烯。

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还将实现“超低能耗”。列入2025年省重点项目的氢能利用与全降解新材料(一期)项目,将于今年底建成投产。

“目前,丙烷脱氢制丙烯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氢气仅作为燃料,用于生产新材料能够将氢气附加值提高2倍多。”翁声锦表示,去年企业实现产值418亿元,今年有望突破600亿元。

原料互供、能源循环利用、全流程绿色制造……“绿色”渗透到中景石化生产的每个环节,降低了总体能耗,不仅节约大量成本,也为企业增添竞争力。中景石化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福州,像中景石化这样主动“逐绿而行”的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福耀集团计划投资32.5亿元打造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出口基地,设计采用光伏、风电等绿电设施,打造全球一流的零碳智能工厂;中建海峡科技(福建)有限公司通过三维逐日蒸汽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和智慧能耗管理平台,年均节约燃煤约90.62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1.06吨,绿色电力比例达45%以上……

据介绍,我市鼓励企业对标国内外能效先进水平和能效标杆水平,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和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到2027年,力争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例提升至30%。

能源革命开辟新赛道:

从少煤缺油到绿能澎湃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福建是一个少煤缺油省份,一次能源自给率低,建设清洁能源强省是必由之路。作为省会城市,福州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核、风、光等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欣欣向荣。

福建海上风力资源得天独厚,年均风速超过9.5米/秒,海上风电年均可利用小时数超过4000小时。不久前,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州下线,再一次刷新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纪录。

如今,沿着兴化湾绵延的海岸线望去,蔚蓝海面上,一座座风电机组如一根根“定海神针”矗立其中。随着叶片徐徐转动,一股股绿色能源源源不断输向千家万户。

向海争风,只是福州能源革命的冰山一角。在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东福研究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联合开展的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取得成功,向世界展示出零碳能源的中国方案。

“这项技术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膜材料,利用海水与电解液之间的浓度差,实现了向碱性电解液补水的效果。”东福研究院氢能研究所负责人陈屹介绍,这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把海水当作纯净水来用,相当于电解纯水,从而制取出氢气,把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变为源源不断的氢能。

陆地上,绿色能源网络也在加速织密。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引领着硬“核”时代的到来,也推动全市在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强市的道路上再次迈出坚实一步。截至去年底,福清核电累计发电超3000亿千瓦时,经济社会和环保效应显著,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从再生纤维的全球突围到绿色工厂的不断崛起,从海上风电的“定海神针”到氢能技术的中国方案,福州正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这场“含绿量”与“含金量”的双向奔赴,不仅为“双碳”目标贡献福州智慧,更在全球绿色价值链中刻下鲜明印记。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黄国伟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10001\/202503\/b76e6db92cb0c1e9c2f0e1d8d1b9c62f.jpeg","id":"2918110"}] [url] => /p/399483.html [all_pv] => 599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2] => Array ( [0] => 绿色 [1] => 福州 [2] => 兰蒂奇 [3] => 全球 [4] => 永荣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503/b76e6db92cb0c1e9c2f0e1d8d1b9c62f.jpeg ) 1

向“绿”而生!福州制造玩转“低碳style”

2025-03-27 17:18   福视悦动  

福州不断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技术向新 产业向绿 生态向美

仲春时节,走进位于长乐区的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只见机器飞速运转,用来生产尼龙纱线的原料不再是石油提取物,而是废旧纺织品。该公司研发总监黎明说,“爱赛纶”产品是该公司自主创新的环保再生绿色产品。与原生纤维相比,每生产1吨“爱赛纶”,大约可减排二氧化碳3吨,而在性能上,两者相差无几。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福州,广大企业从生产、技术、管理等各个维度全方位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提升福州“绿色实力”。

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内,工程师正在组装风电设备。记者 池远 摄

技术创新引领低碳循环:

从“垃圾”涅槃到国际突围

当前,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浪潮下,福州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推动绿色产品迈向高端化、国际化。

近日,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兰蒂奇集团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双方就消费后再生领域的长期战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依托兰蒂奇集团全球领先的高性能聚合物技术,永荣锦江将实现爱赛纶消费后再生纤维从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闭环,推动企业绿色化战略落地,携手抢占全球循环经济的产业制高点。

据了解,自2023年合作意愿萌芽到慕尼黑ISPO展上的方向锚定,从消费前再生切片的试样量产到消费后再生纤维的定向开发,从实验室参数调试到意大利总部的技术确认,经过两年的共同努力,永荣锦江和兰蒂奇集团迎来了这场跨越东西方的绿色之约。

“本次合作的‘绿色心脏’——‘爱赛纶®再生尼龙纤维’,以废旧纺织品为原料,通过兰蒂奇集团的超临界分离技术,实现了从‘垃圾’到‘高端成衣’的涅槃重生,获得了GRS、EPD、LCA三重国际认证,代表着永荣与兰蒂奇对地球的庄严承诺。”永荣股份总经理汪建根表示,通过与聚酰胺领域领军企业兰蒂奇的深度绑定,永荣锦江将加速技术迭代,构建从再生切片到高端纤维的闭环竞争力,依托兰蒂奇在欧洲工业市场的百年积淀,打开绿色产品全球化应用的“新视窗”。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福州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全球绿色价值链的重构。

绿色工厂锻造竞争新优势:

从规模制胜到生态共赢

什么是绿色工厂?工业和信息化部定义为: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

来到位于福清江阴港城经济区的中景石化科技园,园区中看不到多少工人,只有无数巨大的管道、高塔、储罐组成的“钢铁巨人”屹立海边。中景石化董事局主席翁声锦感慨地说:“绿色石化之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就是竞争力。”

首先是规模效应。投产的年产100万吨PDH装置、120万吨环管法聚丙烯装置均为全球最大,即将投产的第三套PDH装置和第四套150万吨高性能聚丙烯装置也是全球最大,企业丙烯和聚丙烯的年产量将分别达到280万吨和380万吨,奠定丙烯、聚丙烯两个“全球单厂最大生产基地”地位,单位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

其次是技术密集。发力关键设备国产化,大大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仅去年5月投产的全球最大单套PDH装置,就创造了10个全球、全国首台(套)设备。

独一无二的高效集聚发展模式,更是打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拥有全球唯一的“液体化工码头→低温储罐区→丙烷→丙烯→聚丙烯→聚丙烯薄膜”完整碳三全产业链,从美国、中东进口的丙烷经管道输送至工厂,脱氢制丙烯,再聚合成聚丙烯。

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还将实现“超低能耗”。列入2025年省重点项目的氢能利用与全降解新材料(一期)项目,将于今年底建成投产。

“目前,丙烷脱氢制丙烯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氢气仅作为燃料,用于生产新材料能够将氢气附加值提高2倍多。”翁声锦表示,去年企业实现产值418亿元,今年有望突破600亿元。

原料互供、能源循环利用、全流程绿色制造……“绿色”渗透到中景石化生产的每个环节,降低了总体能耗,不仅节约大量成本,也为企业增添竞争力。中景石化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福州,像中景石化这样主动“逐绿而行”的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福耀集团计划投资32.5亿元打造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出口基地,设计采用光伏、风电等绿电设施,打造全球一流的零碳智能工厂;中建海峡科技(福建)有限公司通过三维逐日蒸汽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和智慧能耗管理平台,年均节约燃煤约90.62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1.06吨,绿色电力比例达45%以上……

据介绍,我市鼓励企业对标国内外能效先进水平和能效标杆水平,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和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到2027年,力争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例提升至30%。

能源革命开辟新赛道:

从少煤缺油到绿能澎湃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福建是一个少煤缺油省份,一次能源自给率低,建设清洁能源强省是必由之路。作为省会城市,福州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核、风、光等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欣欣向荣。

福建海上风力资源得天独厚,年均风速超过9.5米/秒,海上风电年均可利用小时数超过4000小时。不久前,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州下线,再一次刷新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纪录。

如今,沿着兴化湾绵延的海岸线望去,蔚蓝海面上,一座座风电机组如一根根“定海神针”矗立其中。随着叶片徐徐转动,一股股绿色能源源源不断输向千家万户。

向海争风,只是福州能源革命的冰山一角。在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东福研究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联合开展的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取得成功,向世界展示出零碳能源的中国方案。

“这项技术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膜材料,利用海水与电解液之间的浓度差,实现了向碱性电解液补水的效果。”东福研究院氢能研究所负责人陈屹介绍,这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把海水当作纯净水来用,相当于电解纯水,从而制取出氢气,把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变为源源不断的氢能。

陆地上,绿色能源网络也在加速织密。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引领着硬“核”时代的到来,也推动全市在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强市的道路上再次迈出坚实一步。截至去年底,福清核电累计发电超3000亿千瓦时,经济社会和环保效应显著,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从再生纤维的全球突围到绿色工厂的不断崛起,从海上风电的“定海神针”到氢能技术的中国方案,福州正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这场“含绿量”与“含金量”的双向奔赴,不仅为“双碳”目标贡献福州智慧,更在全球绿色价值链中刻下鲜明印记。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黄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