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382209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福州蓝碳完成交易量近6万吨 [editor] => (编辑)林昱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4-03-11 13:43:46 [createdby] => 10006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4-03-11 16:39:45 [publishedby] => 10006 [modified] => 2024-03-11 19:03:09 [modifiedby] => 10092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1880 [virtual_pv] => 385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018e2bf546c3c0010000c9f12c483a4b [cdv_type] => 1 [content] =>

水产品带来附加值 渔民渔企看到新“钱景”

福州蓝碳完成交易量近6万吨

记者10日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确权蓝碳约6.5万吨,完成交易量近6万吨,在全国蓝碳交易市场占据不小份额,始终保持强劲的领先势头。

位于连江县官坞村海面上的万亩海带养殖基地。记者 林双伟 摄

蓝碳,即海洋碳汇,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产自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每年能够清除约30%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其中通过海带、贝类等可固碳的水产品来回收碳的渔业碳汇,同样潜力无限。

作为海洋大市,福州海岸线长963公里,海洋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比重的半壁江山。站在风口,综合考量下,福州开始将探索的重点放在渔业碳汇上。

一亩海带,能卖多少碳?在连江,这是当地渔民、渔企关心的头等大事。

两年前,随着全国首例渔业碳汇交易落槌连江,近3000亩海带养殖基地卖碳1.5万吨、收益12万元,让耕海数十年的渔民大开眼界,看到新“钱景”。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亿达食品也在这两年完成了数笔碳汇交易,还拿到了全国首张蓝色碳票,共获得上百万元收入。

“不仅海带能卖钱,空气也能卖钱,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大做强海带产业、保护海域资源的信心。”亿达食品总经理邱碧香说。

据介绍,福州相继完成全国首例蓝碳司法补偿案件、全国首场海洋碳汇碳中和大型展会等应用场景创新。同时,在不断领跑、填补各项空白的过程中,福州针对逐一出现的难点、堵点,开始将更多的目光,锁定在蓝碳背后亟待处理的核算方式、机制保障、体系建设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上。

为保证程序合规,福州出台《福州市连江县海洋碳汇管理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报、开发、认证、交易等,完善了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同时,还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福州(连江)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开展不同种类的贝藻类海水养殖碳汇核算和交易试点,完善交易体系建设。

据悉,福州将持续利用东南蓝碳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心,推进海洋碳汇体系建设,并积极探索海洋碳汇参与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在巩固现有交易场景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海洋碳汇资源开发与交易等工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大范围、大规模交易积累试点经验,探索提供成熟模式。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 责编:林真贞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10001\/202403\/36fc54562b66075a0a5ad2c1023f34af.jpeg","id":"2816859"}] [url] => /p/382209.html [all_pv] => 1880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403/36fc54562b66075a0a5ad2c1023f34af.jpeg ) 1

福州蓝碳完成交易量近6万吨

2024-03-11 16:39   福视悦动  

水产品带来附加值 渔民渔企看到新“钱景”

福州蓝碳完成交易量近6万吨

记者10日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确权蓝碳约6.5万吨,完成交易量近6万吨,在全国蓝碳交易市场占据不小份额,始终保持强劲的领先势头。

位于连江县官坞村海面上的万亩海带养殖基地。记者 林双伟 摄

蓝碳,即海洋碳汇,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产自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每年能够清除约30%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其中通过海带、贝类等可固碳的水产品来回收碳的渔业碳汇,同样潜力无限。

作为海洋大市,福州海岸线长963公里,海洋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比重的半壁江山。站在风口,综合考量下,福州开始将探索的重点放在渔业碳汇上。

一亩海带,能卖多少碳?在连江,这是当地渔民、渔企关心的头等大事。

两年前,随着全国首例渔业碳汇交易落槌连江,近3000亩海带养殖基地卖碳1.5万吨、收益12万元,让耕海数十年的渔民大开眼界,看到新“钱景”。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亿达食品也在这两年完成了数笔碳汇交易,还拿到了全国首张蓝色碳票,共获得上百万元收入。

“不仅海带能卖钱,空气也能卖钱,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大做强海带产业、保护海域资源的信心。”亿达食品总经理邱碧香说。

据介绍,福州相继完成全国首例蓝碳司法补偿案件、全国首场海洋碳汇碳中和大型展会等应用场景创新。同时,在不断领跑、填补各项空白的过程中,福州针对逐一出现的难点、堵点,开始将更多的目光,锁定在蓝碳背后亟待处理的核算方式、机制保障、体系建设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上。

为保证程序合规,福州出台《福州市连江县海洋碳汇管理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报、开发、认证、交易等,完善了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同时,还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福州(连江)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开展不同种类的贝藻类海水养殖碳汇核算和交易试点,完善交易体系建设。

据悉,福州将持续利用东南蓝碳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心,推进海洋碳汇体系建设,并积极探索海洋碳汇参与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在巩固现有交易场景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海洋碳汇资源开发与交易等工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大范围、大规模交易积累试点经验,探索提供成熟模式。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 责编:林真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