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360000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看,现代福州的动力引擎 [editor] => (编辑)叶虹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3-11-14 09:05:36 [createdby] => 10025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3-11-14 09:05:36 [publishedby] => 10025 [modified] => 2023-11-14 10:22:16 [modifiedby] => 10054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1023 [virtual_pv] => 452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cdv_type] => 0 [content] =>

不远处的海面上,白色的风机叶片徐徐转动,把风能转化成电能;岸上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里依然洋溢着喜悦:日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在此下线。

位于福清的三峡海上风电场气势磅礴。

高楼林立、大道笔直、车流不息,博思软件、星网锐捷、海狮数智等企业汇聚两旁,串联起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中国福建光电信息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以及多所高等院校,演绎数字赋能与创新驱动的生动故事。

一个兴化湾,一条高新大道,是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缩影。“十三五”以来,福州GDP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与之相伴的是,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日益在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中唱主角,成为支撑福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更能理解福州经济转型的重大跨越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曾调侃——福州经济有“四个烟囱”,能冒烟的是发电厂、造纸厂,不能冒烟的是乌塔和白塔。由此可见,那时的福州还是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今日的福州已经不用靠“冒烟”来发电,甚至实现了海上风电大国重器“福州造”。自2019年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6.7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后,10兆瓦、13兆瓦、16兆瓦、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接连下线,不断刷新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的纪录。产业园已经成为汇聚金风科技、东方风电等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企业,拥有较为完备产业链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福州产业结构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去年,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08.23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6%、37.8%、56.6%。与此同时,福州数字经济规模超过6100亿元,占GDP比重超50%,日益成为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福州未来将在哪些方面发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壮大“四大经济”,依旧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

持续转型升级,紧扣“六城五品牌”,以产兴城,品牌带动,加快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装备、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不断延链强链补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立足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引入一批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航空航天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项目,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坚持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坚持创新驱动,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科创走廊、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及一流大学城建设,做大做强闽都创新实验室、海峡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策源地和科创领军人才培育基地,支撑R&D投入逐年增长。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变优势为胜势、变特色为品牌,切实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创新数字场景、构建数字生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经略海洋,加快临港工业发展,高标准打造国际深水大港,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智慧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放大“后世遗”效应,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工程,不断引入并培植优质文旅企业和项目,做大文旅经济,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叶虹 责编:庄颖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thumb\/10001\/202311\/8475bf39db5d2efd604432d47e78fb2e.jpeg@w370_h278.jpeg","id":"2732670"}] [url] => /p/360000.html [all_pv] => 1023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 [menu] => 2078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thumb/10001/202311/8475bf39db5d2efd604432d47e78fb2e.jpeg@w370_h278.jpeg ) 1

看,现代福州的动力引擎

2023-11-14 09:05   福视悦动  

不远处的海面上,白色的风机叶片徐徐转动,把风能转化成电能;岸上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里依然洋溢着喜悦:日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在此下线。

位于福清的三峡海上风电场气势磅礴。

高楼林立、大道笔直、车流不息,博思软件、星网锐捷、海狮数智等企业汇聚两旁,串联起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中国福建光电信息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以及多所高等院校,演绎数字赋能与创新驱动的生动故事。

一个兴化湾,一条高新大道,是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缩影。“十三五”以来,福州GDP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与之相伴的是,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日益在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中唱主角,成为支撑福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更能理解福州经济转型的重大跨越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曾调侃——福州经济有“四个烟囱”,能冒烟的是发电厂、造纸厂,不能冒烟的是乌塔和白塔。由此可见,那时的福州还是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今日的福州已经不用靠“冒烟”来发电,甚至实现了海上风电大国重器“福州造”。自2019年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6.7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后,10兆瓦、13兆瓦、16兆瓦、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接连下线,不断刷新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的纪录。产业园已经成为汇聚金风科技、东方风电等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企业,拥有较为完备产业链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福州产业结构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去年,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08.23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6%、37.8%、56.6%。与此同时,福州数字经济规模超过6100亿元,占GDP比重超50%,日益成为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福州未来将在哪些方面发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壮大“四大经济”,依旧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

持续转型升级,紧扣“六城五品牌”,以产兴城,品牌带动,加快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装备、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不断延链强链补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立足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引入一批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航空航天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项目,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坚持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坚持创新驱动,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科创走廊、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及一流大学城建设,做大做强闽都创新实验室、海峡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策源地和科创领军人才培育基地,支撑R&D投入逐年增长。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变优势为胜势、变特色为品牌,切实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创新数字场景、构建数字生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经略海洋,加快临港工业发展,高标准打造国际深水大港,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智慧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放大“后世遗”效应,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工程,不断引入并培植优质文旅企业和项目,做大文旅经济,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叶虹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