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336192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福州全力推动山水城市的生态价值实现 [editor] => (编辑)林昱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3-07-02 11:34:42 [createdby] => 10006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3-07-02 17:00:17 [publishedby] => 10006 [modified] => 2023-07-02 18:53:21 [modifiedby] => 10125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1617 [virtual_pv] => 455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0189149d5c86c001000088c55e27d9e3 [cdv_type] => 1 [content] =>

郁郁葱葱的“闽江之心”。记者 林双伟 摄

福州这座城市的“颜值”有多高?我们可以从它获得的荣誉中窥见一二: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十大“大美之城”……这让人们不禁想问:福州因何而美?

走进福州,解读福州,答案呼之欲出——这几年,福州求美的决心格外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的殷殷嘱托为指引,福州倾力打造“千园之城”,让市民出门见园、行路见荫,享受依山傍水而居的诗意生活。

如今,市园林中心紧抓“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契机,不断推动山水城市的生态价值实现。“千园之城”这张金名片,正焕发新光彩。

生态环境美起来

建成500多公里滨河绿道和1400多个小公园

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晋安河碧水缓缓流淌,宛若一条玉带飘过福州城区。两岸绿树成荫,白鹭蹁跹,市民三三两两行于岸边,用脚步细细丈量这座城市的美好。

惬意风景的背后,是福州对城市绿荫建设持之以恒的追求。以“为市民创建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内河环境”为目标,生态环境的每一处肌理都不被放过。

市园林中心协同相关部门将岸上公园的打造与水系治理同步展开,并在沿溪两岸堆山造景、塑造微地形,在满足防洪排涝标准的前提下,将原本生硬的河道设计成弯曲式河流,让河道留得住鱼、藏得了虾。

在2022年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作考核中,晋安生态廊道作为市园林中心和晋安区重点打造的样板工程,获得全省城市生态廊道样板第一名。

从环境治理到生态保护和修复,表面看是福州保护生态的手法更细腻,往深层次说是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更高境界。

市园林中心通过绿起来、串起来、透出来,因地制宜建设大小不一的街头口袋公园、串珠公园。目前,福州建成500多公里滨河绿道和1400多个小公园,形成连续不断、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走廊。

生态价值提起来

实施“公园+”建设,提升“含金量”

绿色发展的根本是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在福州随处可见。

今年“五一”假期,“闽江之心”核心区成为旅游热点,接待游客32.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亿元。“两山”转化的“财富密码”,在这片土地生根。

作为“两江四岸”核心段品质提升改造工程的核心景观,位于三县洲大桥与闽江大桥之间的“闽江之心”总长约4.1公里。为突显项目的生态价值,市园林中心成立城市品质提升服务专班,策划实施融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人文历史等于一体的闽江十景标志性工程,突出一码头一景区一主题,广植茉莉花、福桔等市花市果。

不只是项目上,在公园内,“绿能生金”的崛起势头正猛。市园林中心通过实施“公园+”建设,将自然资源本底和文化资源要素互相融合,提升公园的“含金量”。

开展“公园+文化”建设——创新举办“西湖上巳节”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菊花展、兰花展、杜鹃花展、荷花展、郁金香展等花事活动;在公园引入京剧、闽剧、越剧、评话等传统优秀曲艺,每年可吸引数百万游客游园。

开展“公园+经营服务”建设——在市管公园新增20处大众消费设施,为游客提供品质化、大众化的休闲旅游消费服务,满足游客吃喝玩乐一体化的游园需求。

开展“公园+智慧”建设——为游客提供语音自助、绿色能量、智慧泊车等智能化导览服务,提升城市公园的科技范。

如今,走在福州,青山绿水,步步是景,历史文化古迹、城市风光和居民生活有机融合,给群众带来多维度的美好生活。

生态宜居乐起来

城市能级大提升,生活方式“更绿色”

1日,带孩子到光明港公园儿童乐园玩耍的市民林宇晴感慨地说,“这几年,生活在这座城市,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这种幸福感,不仅体现在城市能级的提升上,更体现在生活环境的优化中。

上个月,作为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项目,光明港公园完成提升改造,公园沿线的3个不同主题儿童乐园开放,增设丰富的弹跳空间、玩水场景以及运动场地。“每周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到周末孩子就想拉着我来公园玩。”林宇晴说。

“通过多部门的相互配合,公园也可以成为市民赏玩文体活动、学习生态文化知识、凝聚生态共识的场所。”市园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该中心依托“福州园林”微信公众号开发了“绿色银行”小程序,市民注册自己的“绿色存折”后,不仅可以报名参与市园林系统举办的各类活动,还能获得绿色积分,换取各类绿植盆栽和园艺工具。

绿色植物随市民走进千家万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也在全市蔓延。

市园林中心积极推进公园适儿化、适老化建设,提升公园的综合服务能力,注重多元空间打造,在绿地空间内同步设置儿童游乐设施、老人锻炼场所等,满足全年龄全天候活动需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生态边沟、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建设,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绿色化”。

绿色,已成为福州发展的动人色彩,生态文明也成为福州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有福之州正以绿色为笔,擘画大美生态画卷。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 责编:庄颖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10001\/202307\/56e59aed1c94525e20b22554c1a2b187.jpeg","id":"2648034"}] [url] => /p/336192.html [all_pv] => 1617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2] => Array ( [0] => 公园 [1] => 福州 [2] => 生态 [3] => 园林 [4] => 城市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307/56e59aed1c94525e20b22554c1a2b187.jpeg ) 1

福州全力推动山水城市的生态价值实现

2023-07-02 17:00   福视悦动  

郁郁葱葱的“闽江之心”。记者 林双伟 摄

福州这座城市的“颜值”有多高?我们可以从它获得的荣誉中窥见一二: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十大“大美之城”……这让人们不禁想问:福州因何而美?

走进福州,解读福州,答案呼之欲出——这几年,福州求美的决心格外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的殷殷嘱托为指引,福州倾力打造“千园之城”,让市民出门见园、行路见荫,享受依山傍水而居的诗意生活。

如今,市园林中心紧抓“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契机,不断推动山水城市的生态价值实现。“千园之城”这张金名片,正焕发新光彩。

生态环境美起来

建成500多公里滨河绿道和1400多个小公园

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晋安河碧水缓缓流淌,宛若一条玉带飘过福州城区。两岸绿树成荫,白鹭蹁跹,市民三三两两行于岸边,用脚步细细丈量这座城市的美好。

惬意风景的背后,是福州对城市绿荫建设持之以恒的追求。以“为市民创建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内河环境”为目标,生态环境的每一处肌理都不被放过。

市园林中心协同相关部门将岸上公园的打造与水系治理同步展开,并在沿溪两岸堆山造景、塑造微地形,在满足防洪排涝标准的前提下,将原本生硬的河道设计成弯曲式河流,让河道留得住鱼、藏得了虾。

在2022年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作考核中,晋安生态廊道作为市园林中心和晋安区重点打造的样板工程,获得全省城市生态廊道样板第一名。

从环境治理到生态保护和修复,表面看是福州保护生态的手法更细腻,往深层次说是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更高境界。

市园林中心通过绿起来、串起来、透出来,因地制宜建设大小不一的街头口袋公园、串珠公园。目前,福州建成500多公里滨河绿道和1400多个小公园,形成连续不断、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走廊。

生态价值提起来

实施“公园+”建设,提升“含金量”

绿色发展的根本是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在福州随处可见。

今年“五一”假期,“闽江之心”核心区成为旅游热点,接待游客32.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亿元。“两山”转化的“财富密码”,在这片土地生根。

作为“两江四岸”核心段品质提升改造工程的核心景观,位于三县洲大桥与闽江大桥之间的“闽江之心”总长约4.1公里。为突显项目的生态价值,市园林中心成立城市品质提升服务专班,策划实施融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人文历史等于一体的闽江十景标志性工程,突出一码头一景区一主题,广植茉莉花、福桔等市花市果。

不只是项目上,在公园内,“绿能生金”的崛起势头正猛。市园林中心通过实施“公园+”建设,将自然资源本底和文化资源要素互相融合,提升公园的“含金量”。

开展“公园+文化”建设——创新举办“西湖上巳节”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菊花展、兰花展、杜鹃花展、荷花展、郁金香展等花事活动;在公园引入京剧、闽剧、越剧、评话等传统优秀曲艺,每年可吸引数百万游客游园。

开展“公园+经营服务”建设——在市管公园新增20处大众消费设施,为游客提供品质化、大众化的休闲旅游消费服务,满足游客吃喝玩乐一体化的游园需求。

开展“公园+智慧”建设——为游客提供语音自助、绿色能量、智慧泊车等智能化导览服务,提升城市公园的科技范。

如今,走在福州,青山绿水,步步是景,历史文化古迹、城市风光和居民生活有机融合,给群众带来多维度的美好生活。

生态宜居乐起来

城市能级大提升,生活方式“更绿色”

1日,带孩子到光明港公园儿童乐园玩耍的市民林宇晴感慨地说,“这几年,生活在这座城市,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这种幸福感,不仅体现在城市能级的提升上,更体现在生活环境的优化中。

上个月,作为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项目,光明港公园完成提升改造,公园沿线的3个不同主题儿童乐园开放,增设丰富的弹跳空间、玩水场景以及运动场地。“每周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到周末孩子就想拉着我来公园玩。”林宇晴说。

“通过多部门的相互配合,公园也可以成为市民赏玩文体活动、学习生态文化知识、凝聚生态共识的场所。”市园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该中心依托“福州园林”微信公众号开发了“绿色银行”小程序,市民注册自己的“绿色存折”后,不仅可以报名参与市园林系统举办的各类活动,还能获得绿色积分,换取各类绿植盆栽和园艺工具。

绿色植物随市民走进千家万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也在全市蔓延。

市园林中心积极推进公园适儿化、适老化建设,提升公园的综合服务能力,注重多元空间打造,在绿地空间内同步设置儿童游乐设施、老人锻炼场所等,满足全年龄全天候活动需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生态边沟、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建设,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绿色化”。

绿色,已成为福州发展的动人色彩,生态文明也成为福州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有福之州正以绿色为笔,擘画大美生态画卷。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