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242334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家门口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 [editor] => (编辑)黄国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2-02-14 09:19:34 [createdby] => 10270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2-02-14 09:19:37 [publishedby] => 10270 [modified] => 2022-02-14 10:42:25 [modifiedby] => 10125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1616 [virtual_pv] => 450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1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017ef5cd68b0c00100005a263177e727 [cdv_type] => 1 [content] =>

2月13日,2022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精彩继续,吸引众多市民到场“打卡”。尽管当日春雨也来凑热闹,但它挡不住人们前往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的脚步。当日活动结束后,此次民俗文化节落下帷幕。

喜娘婚俗表演。记者 池远 摄

非遗项目展现文化魅力

元宵将至,灯笼走俏。在民俗文化节的“小小非遗传承人”非遗手作市集上,8岁黄紫暄自制了元宵花灯,大家忍不住驻足观看。

以纸为皮,以木条为骨,中间放上LED节能灯珠,再辅以复古的设计……“我听说花灯制作也是非遗项目,所以在网上帮孩子搜索学习视频,买来材料和她一起制作了这些灯笼。”黄紫暄的妈妈告诉记者,虽然做法可能不专业,但这样可以让孩子接触非遗项目,激发孩子对非遗的兴趣。

非遗需要传承,也需要交流。“作为非遗项目白鹤拳中的一种,源于福州的食鹤拳在发展的过程中,由4位身怀绝技的福州人传承到台湾,经过他们在台湾的精专深造后传回福州。”福建华夏武术发展中心副秘书长方传杰介绍,经过演变的食鹤拳推动了两岸武术的交流,振兴这门武艺绝学,还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频繁互动。

当日,方传杰还为大家展示了大陆与台湾互动频繁的武医文化。“武医文化是非遗中医正骨术的一部分,在两岸交流中不断得到发展。”方传杰说。

市民逛民俗文化集市。记者 池远 摄

游客乐享“舌尖上的非遗”

一个木槌,一块板床,只见师傅将挑选好的后腿精肉切割后,舞动木槌,快速将其打成肉泥;加入一定比例的红薯粉,像打太极一样揉捏肉泥,再用擀面棍捶压、擀开……在民俗文化节美食街入口,省级非遗项目“依海肉燕”的摊位前人头攒动,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师傅制作肉燕的精彩场面。

“最近我岳父岳母从重庆来福州游玩,我就带他们来民俗文化节现场,好好感受一下两岸的民俗文化。”市民蔡韩强的岳父岳母看过肉燕制作过程后,迫不及待品尝这一“舌尖上的非遗”,并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手工艺人用糖画创作的“冰墩墩”惟妙惟肖,深受市民追捧。“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新晋‘顶流’,现在‘冰墩墩’算是一‘墩’难求,既然买不到吉祥物,吃上一口也是不错的选择。”排队市民张女士说,她准备跟女儿一起品尝憨态可掬的“冰墩墩”糖画。

在美食街内,记者还看到台江的忠惠酱鸭、永泰的茶油熏鸭等美食,各个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龙”。在福清海蛎饼摊位前,已经排了10多分钟队的市民郑欣说:“为了美食,我愿意等!”

来自台湾的非遗传承人展示脱胎漆器作品。记者 池远 摄

街头艺术融入民俗文化

歌曲演唱、魔术表演、伬艺、闽剧表演……13日,在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人们不时可以邂逅街头艺术表演。

从事福州评话、伬艺表演的民间艺人许坚心、黄碧林,在民俗文化节上为大家带来了伬艺《榕城十八味》《逛新城》等,用接地气的语言,向人们介绍福州美食、城市新貌。

他们在表演中打造的“虾米弟”“橄榄妹”均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虾米弟”见多识广、为人热情,“橄榄妹”视“虾米弟”为兄长,遇上不明白的事,总是向“虾米弟”讨教,“虾米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市民朱兴河高兴地告诉记者:“在他们诙谐有趣的问答表演中,大家不经意间了解了许多福州民俗知识。”

“90后”周大林是一名歌手,在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表演街头艺术已近2年。此次他也参加民俗文化节,为大家演唱歌曲,大家想听什么歌,可以现场点。周大林说:“民俗文化节邀请了众多街头艺人,不仅丰富了民俗文化节表演内容,还为艺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希望以后继续参加民俗文化节。”

街头艺术展演。记者 池远 摄

据介绍,本次民俗文化节邀请了35个福州市优秀街头艺术表演团队,以街头艺术展演专场、街头文化展示专区、民俗市集等方式进行展示,为观众提供一种别样的民俗文化体验方式,充分展现了多样化的街头艺术和福州民俗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黄国伟 责编:庄颖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看非遗项目 品舌尖美食 赏街头艺术 [thumb] => [{"url":"\/a\/10001\/202202\/46336830b7f3a4abd06918d314d86fef.jpeg","id":"2215920"},{"url":"\/a\/10001\/202202\/9565e306c9a5ed698499cb31daaa9f15.jpeg","id":"2215923"},{"url":"\/a\/10001\/202202\/91ab1c9e16c445598a1173c8c7a661b7.jpeg","id":"2215926"}] [url] => /p/242334.html [all_pv] => 1616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2] => Array ( [0] => 文化节 [1] => 民俗 [2] => 民俗文化 [3] => 街头 [4] => 非遗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202/46336830b7f3a4abd06918d314d86fef.jpeg ) 1

家门口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

2022-02-14 09:19   福视悦动  

2月13日,2022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精彩继续,吸引众多市民到场“打卡”。尽管当日春雨也来凑热闹,但它挡不住人们前往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的脚步。当日活动结束后,此次民俗文化节落下帷幕。

喜娘婚俗表演。记者 池远 摄

非遗项目展现文化魅力

元宵将至,灯笼走俏。在民俗文化节的“小小非遗传承人”非遗手作市集上,8岁黄紫暄自制了元宵花灯,大家忍不住驻足观看。

以纸为皮,以木条为骨,中间放上LED节能灯珠,再辅以复古的设计……“我听说花灯制作也是非遗项目,所以在网上帮孩子搜索学习视频,买来材料和她一起制作了这些灯笼。”黄紫暄的妈妈告诉记者,虽然做法可能不专业,但这样可以让孩子接触非遗项目,激发孩子对非遗的兴趣。

非遗需要传承,也需要交流。“作为非遗项目白鹤拳中的一种,源于福州的食鹤拳在发展的过程中,由4位身怀绝技的福州人传承到台湾,经过他们在台湾的精专深造后传回福州。”福建华夏武术发展中心副秘书长方传杰介绍,经过演变的食鹤拳推动了两岸武术的交流,振兴这门武艺绝学,还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频繁互动。

当日,方传杰还为大家展示了大陆与台湾互动频繁的武医文化。“武医文化是非遗中医正骨术的一部分,在两岸交流中不断得到发展。”方传杰说。

市民逛民俗文化集市。记者 池远 摄

游客乐享“舌尖上的非遗”

一个木槌,一块板床,只见师傅将挑选好的后腿精肉切割后,舞动木槌,快速将其打成肉泥;加入一定比例的红薯粉,像打太极一样揉捏肉泥,再用擀面棍捶压、擀开……在民俗文化节美食街入口,省级非遗项目“依海肉燕”的摊位前人头攒动,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师傅制作肉燕的精彩场面。

“最近我岳父岳母从重庆来福州游玩,我就带他们来民俗文化节现场,好好感受一下两岸的民俗文化。”市民蔡韩强的岳父岳母看过肉燕制作过程后,迫不及待品尝这一“舌尖上的非遗”,并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手工艺人用糖画创作的“冰墩墩”惟妙惟肖,深受市民追捧。“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新晋‘顶流’,现在‘冰墩墩’算是一‘墩’难求,既然买不到吉祥物,吃上一口也是不错的选择。”排队市民张女士说,她准备跟女儿一起品尝憨态可掬的“冰墩墩”糖画。

在美食街内,记者还看到台江的忠惠酱鸭、永泰的茶油熏鸭等美食,各个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龙”。在福清海蛎饼摊位前,已经排了10多分钟队的市民郑欣说:“为了美食,我愿意等!”

来自台湾的非遗传承人展示脱胎漆器作品。记者 池远 摄

街头艺术融入民俗文化

歌曲演唱、魔术表演、伬艺、闽剧表演……13日,在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人们不时可以邂逅街头艺术表演。

从事福州评话、伬艺表演的民间艺人许坚心、黄碧林,在民俗文化节上为大家带来了伬艺《榕城十八味》《逛新城》等,用接地气的语言,向人们介绍福州美食、城市新貌。

他们在表演中打造的“虾米弟”“橄榄妹”均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虾米弟”见多识广、为人热情,“橄榄妹”视“虾米弟”为兄长,遇上不明白的事,总是向“虾米弟”讨教,“虾米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市民朱兴河高兴地告诉记者:“在他们诙谐有趣的问答表演中,大家不经意间了解了许多福州民俗知识。”

“90后”周大林是一名歌手,在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表演街头艺术已近2年。此次他也参加民俗文化节,为大家演唱歌曲,大家想听什么歌,可以现场点。周大林说:“民俗文化节邀请了众多街头艺人,不仅丰富了民俗文化节表演内容,还为艺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希望以后继续参加民俗文化节。”

街头艺术展演。记者 池远 摄

据介绍,本次民俗文化节邀请了35个福州市优秀街头艺术表演团队,以街头艺术展演专场、街头文化展示专区、民俗市集等方式进行展示,为观众提供一种别样的民俗文化体验方式,充分展现了多样化的街头艺术和福州民俗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黄国伟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