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 题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初夏的榕城,草木葱茏,风和日丽,云蒸霞蔚。一大清早,循着花香,笔者来到了被四季桂包围的南公园三宝斋书房——寿山石雕大师王一帆的工作室。
一张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两张简简单单的太师椅,书籍充盈着一整面墙。书香,和着微微湿润的清风,透过那半敞着的窗子,荡漾在南公园的一草一木上。工整的浅色衬衫、笔直的灰色西装裤,干练的王一帆老师此时正靠坐窗前,用锉刀打磨着一块原石。这里的氛围似乎也与主人性情相投,显得格外温柔、宁静,又睿智,让人不禁想慢下来,驻足于此。
文人千古事,雅韵自书房。三宝斋不仅仅是间工作室,这里也是王一帆打磨性情的书房。与石为友,与印为鉴,这里的书籍多半与寿山石相关,甚至不少是主人勤勉治学,研究寿山石雕刻艺术理论的成果。《寿山夜话》求“真”与神韵、繁琐与镂“空”;《王谢集》刀笔勾勒胸中逸气,诗书画印融于一石之上;《寿山石赏识》石之六德、文人情趣……书籍、作品与本人一样,都充满文人雅趣,以及对寿山石那份厚重而深沉的爱。
艺融东西 简约不简单
王一帆,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博学多才,师从吴略、周宝庭,擅长人物、古兽雕刻,又入潘主兰门下学习篆刻。于寿山石雕刻技艺上,他融合东西两大流派风格,既承东门派尖刀深刻剔透,又有西门派圆刀诗情画意。可谓:“怀小品而备王者之大气,秉东门更弘西门之儒风。”
“作为一个雕刻家,一直都在做减法。你如果能做到一个线条成一个作品,你就是大师。”与王一帆面对面交流,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耐得住性子、内心诗意充沛的智者。观赏他的作品,宛如走进画境,恍惚间穿越记忆里水洗过的光阴,遇见那个千年前真实叛逆又充满活力的明代世界,不由的抒发出“思古之幽情”的人文情怀。
在八仙桌上,你能找到许多有情有趣的“明式人物”摆件,其中有这么一位以温润芙蓉石为材的仕女,静如一幅明代仕女古画。她挽髻、修颈、削肩……面容端庄清丽,身材婀娜匀称,裹着一袭贴体的上袄襦裙,女性修长典雅之韵、文静恬淡之美尽展无遗。
有别于传统的寿山石圆雕人物注重衣褶等细节修饰,“明式人物”以“减法”的特殊语言,摒弃了繁杂,挣脱了沉闷,一如《寿山夜话》所讲究的“以刀为笔、掷地有声”,简约而不简单。淡雅的装束、诗意的气韵,带着晚明人物特有的典雅高洁,透过几笔洗练的线条,从人物外表上的“闲雅”,你能感受到创作者心灵上的那股“沉静”。
金石有质 君子有文
“沉静”二字,看似轻巧,实则并非容易达成。它源于生活一情一境,源于艺术的灵性滋养、灵魂的沉淀思索,更源于对寿山石与生俱来的偏爱。
寿山石,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选择什么题材,雕成何种形制,成就怎样的“石魂”,见仁见智,几无定式,这也是寿山石的魅力之一。但也只有这样的载体,方能承载王一帆喷薄的创作热情和巧思奇想。曾几时,为了解每一石种的特性,他走遍了寿山的所有矿洞,也成为了第一位从头到尾踏遍寿山溪的人。
“寿山石雕讲究是天意人趣。”这句谈话中反复提及的话语,是《寿山石赏识》里的凝练,是《王谢集》里的启示,更是这位年届七旬的艺坛耆宿多年思索与实践的智慧。金石有质,君子有文,方才能成就形神俱臻、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
打磨原石的锉刀,在访谈间隙时不时地转动着。好奇之余,笔者也用手摸了摸。方才留意到这里的作品,无论什么题材,触之皆圆润滑顺,让人爱不释手。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那个是莲花,不是寿山石。真正感受一块寿山石,我认为是需要上手的。若不能上手把玩,则丢了根本,几无乐趣。”王一帆表示,这个小习惯是受到师傅周宝庭的影响,更是自己多年雕刻的见解。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这一习惯,不让作品在把玩之时,给人有任何刺手、不适之感。
心静自然凉 寿山奇降石 王一帆 作
然而,与作品的圆滑温润不同,王一帆身上的“棱角”,似乎从未被磨平过,对于寿山石雕刻,他始终有着自己的坚持。
“今天看似百花齐放的寿山石雕界,其实缺乏行业秩序,并且在继承传统和创新求变中迷失了方向。看似积极的创新之风,却是在缺乏深入理论探索的前提下刮起的‘无根之风’,艺术源于生活,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艺术,其艺术性有待商榷。最重要的,寿山石雕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自身艺术修养的注重,似乎也被现在浮躁的人心所影响了。”语闭,正在打磨的手停了下来。批判与沉默之间,氤氲着一股浓厚的情绪,那正是王一帆对寿山石雕浓烈的爱。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爱,方才让生命的灵性与寿山石揉合,简约、清透、朴素、内敛,追逐诗意,探寻文气,从心底的灵动,随着金石造势,故而得心应手,直至满心欢喜、趣意盎然。
《古兽图谱》王一帆手稿
一上午,三宝斋中的人来来去去,墙上的书籍被打开了又轻轻地合上。阳光斜斜照进窗棂,在这个时空中,正因为这位恂恂儒雅的艺坛耆宿的执着,文字里流淌的那些有关寿山石雕的美丽传说,似乎变得更加亲切、更加传奇……
本报记者 黄超凡
王一帆艺术简介
王一帆,艺名逸凡,1953年出生,福州市人。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州市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
1976年始从事寿山石雕刻,师从吴略、周宝庭,1984年又入潘主兰门下学习篆刻。寿山石雕既继承周宝庭古拙风格的圆刀法,又对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林清卿薄意艺术情有独钟。自觉将两者熔于一炉。印纽雄浑朴茂,风格突出;薄意人文意味深远;独具特色的明式人物,以简洁的线条和静穆的神情突出作品内在的精神气韵。无论圆雕、浮雕、印纽、把件,都将追求天趣人意的创作理念一以贯之,自成一家。作品题材广泛,立意新颖,有难得的金石味、书卷气。形制虽不大,却均能给人大气之感,在海内外享有“寿山石外科整形医师”之雅号,深受收藏家赞赏。
王一帆对寿山石雕艺术深有研究,合著出版有《寿山石欣赏》《寿山夜话》《王谢集》《行家鉴宝》《品石明志》等书籍。
主要论文有《周宝庭寿山石雕艺术欣赏》《林清卿薄意艺术》《浅谈寿山石雕历史文化及内涵》等。
作品《篆刻》2004年被福建省美术馆收藏;作品《明式人物》2008年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作品《伏狮罗汉》2009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作品《君子如意》2019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曾担任: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厂长;福州市寿山石雕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问;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