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233050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闽清:碧水润民生 幸福逐浪来 [editor] => (编辑)强婕宁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2-01-03 16:37:52 [createdby] => 10056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2-01-03 16:37:58 [publishedby] => 10056 [modified] => 2022-01-03 16:41:37 [modifiedby] => 10054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1464 [virtual_pv] => 376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017e1f14ab26c001000025464697fc60 [cdv_type] => 1 [content] =>

“村里又添新景!”不久前,在闽清县雄江镇梅雄村,年久失修的老剧院完成翻新对外开放,引来村民点赞。得益于省、市、县各级移民发展中心的支持和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持续投入,这些年在梅雄,越来越多新景扮靓村庄。

驱车来到这座闽江畔的风情村庄,只见青山连绵、碧波荡漾、渔排成行,一座座黄墙红瓦房屋依山而立。

上世纪80年代库区搬迁以来,库区与自然保护区双重加持让山好水美成为梅雄村的自然禀赋,但也带来草木动不得、新地块难寻、产业发展受限的困境。

立足绿水青山的天然景致,雄江镇定位库区旅游发展,养好景、卖好景、建好景,不断放大“景”的价值,积攒人气,振兴乡村。

美丽乡村梅雄村。池远 摄

“养好景”:村貌整治 库区变景区

记者造访梅雄村时,村民陈崇乐正在打扫自家二层小楼前的空地。“住在景区里,卫生要仔细搞。”他打趣道。沿村道望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齐整,红色的屋瓦层层叠叠掩映山间,满目皆美景。

住进“景区”是不少村民近些年才有的新感受。上世纪90年代,梅雄村也凭库区风景吸引游客,但彼时的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受限,村民自建的新房分布散乱,风格、装修参差不齐。“抬头是杂乱的电线,脚下是坑洼的土路,猪圈鸡棚四散,气味也不好闻。”陈崇乐回忆道。

把屋子打扫干净再迎客。2006年以来,一系列库区移民资金支持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加快铺开。2013年,梅雄村列入省级库区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基础设施提升加快脚步。

那年,村里提出要统一改变村屋面貌。自家房子要改成什么样?决定权交到村民手里。最后大家商议决定:用红瓦——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和青山绿水更相称。

干部带动,村民响应,陈崇乐也动手给自家小屋“穿衣戴帽”。一时间,红瓦黄墙的“水上布达拉宫”雏形就此诞生。

更让陈崇乐欣喜的是,自家果园也胜似景区——通往果园的路平坦开阔,景观台下,黄澄澄的脐橙挂满枝头,与碧绿的江水相映,“每天在景区劳作,心里美,干起活也觉得特别有劲”。

这不只是陈崇乐一家的故事。

在省、市、县各级库区移民中心支持下,2006年至今,累计投入3300多万元用于当地基础配套、危房改造、污水处理等民生项目。如今的梅雄,路好走了,边坡隐患消除了,沟渠不再污水横流,石阶的扶手换上彩色……“近期又有一笔200万元的扶持资金要到位,我们将继续协助做好当地基础设施改善。”闽清县库区移民中心主任黄章荣说。

“卖好景”:产业转型 渔民变“推介官”

“今天在梅雄钓到一条大鱼,长82厘米,重约4公斤!”在梅雄村渔民林以兴的抖音账号上,一名钓客晒出刚钓上的鱼,获得不少点赞。“这是在哪儿?”“风景不错!”评论区里,各地网友不仅问鱼,更向他打听视频中的好山水。

发展休闲垂钓副业前,林以兴同大多数渔民一样,埋头专注养鱼。

库区搬迁完成后,不少水稻种植户在政府引导下,开展网箱养殖,梅雄村一度发展成全省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

可是,好景不长。“上百户村民从事养殖,又过分追求产量,粗放养殖,因低溶氧导致死鱼情况时有发生,闽江库区面貌也大受影响。”省移民中心驻梅雄村第一书记郎鹏介绍,当时养鱼反而成为风险,有几年渔民亏损达几十万元。

近年来,按照省海洋与渔业局部署,一场“水上拆迁”、渔业升级行动在梅雄村打响,网箱面积要从20万平方米缩减到5万平方米以下。与愈发开阔秀美的江面相伴的,是越来越多渔民退养上岸另寻出路。

林以兴在网箱旁搭起小屋,发展起休闲垂钓。“100多元就可以钓一整天,一年下来也能增收几万元。”乘着短视频潮流,林以兴也开通抖音账号,分享雄江的美景、美食。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为鲜美的雄江鱼,更奔着秀美的江景、清新的空气来梅雄村体验。

“推动新阶段水库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产业振兴扶持。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厚植库区山水优势,助力这一汪碧水成为闽清的财富线、补给线、交通线、生态线、景观线、幸福线。”福州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发展中心主任江克说。

“建好景”:多方合力 他乡客变故乡人

环境优化、产业升级,不仅游客多了,村民们还发现,越来越多各种口音的生面孔在这里落了脚。

创业青年来了——

2015年,林情、林深等青年建筑师走进梅雄,将村里荒废多年的水产技术站和粮站改造成民宿“橄榄湖大院”与“橄榄湖小院”。每逢节假日,这里就人气爆棚,让游客不仅进得来,更留下来,带动村子增收。眼下,又有多家企业被梅雄的如画风光吸引,在这里投资开民宿。

运营水上景区的专业公司来了——

看中梅雄村广阔的水域与网箱退去后的秀美江景,瀚海游艇(福州)有限公司计划与该村携手,打造水上旅游中心,进一步丰富江面旅游业态。眼下,码头边已停靠的游艇蓄势待发。

台湾文创团队来了——

闽台乡建乡创台青代表曾芝颖带着文创团队走访雄江镇,收集库区移民记忆,整理、贮藏并展陈,打造库区移民文化馆,“随着大坝建设,库区移民生活一步步改善,我们希望和当地村民一起保存这段记忆,也将这里打造成对外展示当地文化的窗口”。

江克表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库移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好移民安置政策和后期扶持政策,助力当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给库区移民带来更多获得感。

【村落名片】

闽清县雄江镇梅雄村

梅雄村坐落于水口库区与国家级黄楮林自然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末,为配合华东最大水电站——水口水电站建设,1000多人整村 迁出电站淹没区,从“水下” 搬到“水上”。2006 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梅雄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打造特色产业,凌 乱破旧的库区移民聚居地成 为美丽乡村,享有“水上布达 拉宫”美誉。近年来,该村获 评福建省“十佳小康库区村” “文明村镇”“乡村旅游特色 村”等。


来源:福州新闻网
编辑:强婕宁 责编:庄颖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10001\/202201\/50b35ded6b99b98621e83fae549ed5f3.jpeg","id":"2169836"}] [url] => /p/233050.html [all_pv] => 1464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201/50b35ded6b99b98621e83fae549ed5f3.jpeg ) 1

闽清:碧水润民生 幸福逐浪来

2022-01-03 16:37   福视悦动  

“村里又添新景!”不久前,在闽清县雄江镇梅雄村,年久失修的老剧院完成翻新对外开放,引来村民点赞。得益于省、市、县各级移民发展中心的支持和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持续投入,这些年在梅雄,越来越多新景扮靓村庄。

驱车来到这座闽江畔的风情村庄,只见青山连绵、碧波荡漾、渔排成行,一座座黄墙红瓦房屋依山而立。

上世纪80年代库区搬迁以来,库区与自然保护区双重加持让山好水美成为梅雄村的自然禀赋,但也带来草木动不得、新地块难寻、产业发展受限的困境。

立足绿水青山的天然景致,雄江镇定位库区旅游发展,养好景、卖好景、建好景,不断放大“景”的价值,积攒人气,振兴乡村。

美丽乡村梅雄村。池远 摄

“养好景”:村貌整治 库区变景区

记者造访梅雄村时,村民陈崇乐正在打扫自家二层小楼前的空地。“住在景区里,卫生要仔细搞。”他打趣道。沿村道望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齐整,红色的屋瓦层层叠叠掩映山间,满目皆美景。

住进“景区”是不少村民近些年才有的新感受。上世纪90年代,梅雄村也凭库区风景吸引游客,但彼时的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受限,村民自建的新房分布散乱,风格、装修参差不齐。“抬头是杂乱的电线,脚下是坑洼的土路,猪圈鸡棚四散,气味也不好闻。”陈崇乐回忆道。

把屋子打扫干净再迎客。2006年以来,一系列库区移民资金支持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加快铺开。2013年,梅雄村列入省级库区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基础设施提升加快脚步。

那年,村里提出要统一改变村屋面貌。自家房子要改成什么样?决定权交到村民手里。最后大家商议决定:用红瓦——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和青山绿水更相称。

干部带动,村民响应,陈崇乐也动手给自家小屋“穿衣戴帽”。一时间,红瓦黄墙的“水上布达拉宫”雏形就此诞生。

更让陈崇乐欣喜的是,自家果园也胜似景区——通往果园的路平坦开阔,景观台下,黄澄澄的脐橙挂满枝头,与碧绿的江水相映,“每天在景区劳作,心里美,干起活也觉得特别有劲”。

这不只是陈崇乐一家的故事。

在省、市、县各级库区移民中心支持下,2006年至今,累计投入3300多万元用于当地基础配套、危房改造、污水处理等民生项目。如今的梅雄,路好走了,边坡隐患消除了,沟渠不再污水横流,石阶的扶手换上彩色……“近期又有一笔200万元的扶持资金要到位,我们将继续协助做好当地基础设施改善。”闽清县库区移民中心主任黄章荣说。

“卖好景”:产业转型 渔民变“推介官”

“今天在梅雄钓到一条大鱼,长82厘米,重约4公斤!”在梅雄村渔民林以兴的抖音账号上,一名钓客晒出刚钓上的鱼,获得不少点赞。“这是在哪儿?”“风景不错!”评论区里,各地网友不仅问鱼,更向他打听视频中的好山水。

发展休闲垂钓副业前,林以兴同大多数渔民一样,埋头专注养鱼。

库区搬迁完成后,不少水稻种植户在政府引导下,开展网箱养殖,梅雄村一度发展成全省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

可是,好景不长。“上百户村民从事养殖,又过分追求产量,粗放养殖,因低溶氧导致死鱼情况时有发生,闽江库区面貌也大受影响。”省移民中心驻梅雄村第一书记郎鹏介绍,当时养鱼反而成为风险,有几年渔民亏损达几十万元。

近年来,按照省海洋与渔业局部署,一场“水上拆迁”、渔业升级行动在梅雄村打响,网箱面积要从20万平方米缩减到5万平方米以下。与愈发开阔秀美的江面相伴的,是越来越多渔民退养上岸另寻出路。

林以兴在网箱旁搭起小屋,发展起休闲垂钓。“100多元就可以钓一整天,一年下来也能增收几万元。”乘着短视频潮流,林以兴也开通抖音账号,分享雄江的美景、美食。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为鲜美的雄江鱼,更奔着秀美的江景、清新的空气来梅雄村体验。

“推动新阶段水库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产业振兴扶持。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厚植库区山水优势,助力这一汪碧水成为闽清的财富线、补给线、交通线、生态线、景观线、幸福线。”福州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发展中心主任江克说。

“建好景”:多方合力 他乡客变故乡人

环境优化、产业升级,不仅游客多了,村民们还发现,越来越多各种口音的生面孔在这里落了脚。

创业青年来了——

2015年,林情、林深等青年建筑师走进梅雄,将村里荒废多年的水产技术站和粮站改造成民宿“橄榄湖大院”与“橄榄湖小院”。每逢节假日,这里就人气爆棚,让游客不仅进得来,更留下来,带动村子增收。眼下,又有多家企业被梅雄的如画风光吸引,在这里投资开民宿。

运营水上景区的专业公司来了——

看中梅雄村广阔的水域与网箱退去后的秀美江景,瀚海游艇(福州)有限公司计划与该村携手,打造水上旅游中心,进一步丰富江面旅游业态。眼下,码头边已停靠的游艇蓄势待发。

台湾文创团队来了——

闽台乡建乡创台青代表曾芝颖带着文创团队走访雄江镇,收集库区移民记忆,整理、贮藏并展陈,打造库区移民文化馆,“随着大坝建设,库区移民生活一步步改善,我们希望和当地村民一起保存这段记忆,也将这里打造成对外展示当地文化的窗口”。

江克表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库移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好移民安置政策和后期扶持政策,助力当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给库区移民带来更多获得感。

【村落名片】

闽清县雄江镇梅雄村

梅雄村坐落于水口库区与国家级黄楮林自然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末,为配合华东最大水电站——水口水电站建设,1000多人整村 迁出电站淹没区,从“水下” 搬到“水上”。2006 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梅雄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打造特色产业,凌 乱破旧的库区移民聚居地成 为美丽乡村,享有“水上布达 拉宫”美誉。近年来,该村获 评福建省“十佳小康库区村” “文明村镇”“乡村旅游特色 村”等。


来源:福州新闻网
编辑:强婕宁 责编:庄颖